- 刘友梅;
<正> 工厂十届六次职代会上,王裕臣厂长分析了我厂今年的形势,提出了“遵循党的十三届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继续贯彻执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依靠技术进步,坚持双增双节,努力挖潜扩能,确保实现全年奋斗目标”的工厂工作方针,并提出了“新造机车180台,销售收入过三亿,产品开发出成果,基础管理上等级”的奋斗目标。具体一点就是说,今年我们工厂要新造电力机车180台,实现产品销售收入三亿元,完成SS_5两台样机的试制,基本完成SS_6的样机试制,强化各项基础管理,确保全面通过二级企业复查,争取档案标准化等工作达标升一级。这里对我们今年技术工作的任务已经讲得很明确,这几项任务对我们来说都是硬指标,而且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我们技术工作队伍一定要对形势和任务有清楚的认识,既要充分估计工
1990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程隆华;
<正> 电力牵引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一般都是用常规的继电器、接触器作控制元件;用电磁继电器、接触器通断其常闭、常开联锁来接通与分断各有关电路,完成机车的控制功能。我国的SS_1型电力机车就是该种常规控制方式的典型例子。由于常规的有触点控制元件有触点磨损以及动作机构机构磨损问题,所以常由于控制元件卡位、接触不良、线圈烧损等造成控制失灵,引起机车的故障。六十年代中期,随着晶闸管的出现及在电力机车上的应用,使机车实现了平滑起动,无级调速可充分利用轮轨间的粘着,发挥出机车最大牵引力。可以说晶闸管的应用标志着电力机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0年01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万平;
本文通过制造实践,总结概述了TAO649D牵引电动机换向器制造的四个主要特点,即静压成型;双箍片装夹具;利用刻度环找出片束同心园;以测换向器压圈与V形环6°面间隙、换向器压圈与套筒端面间隙为质量标准,对国产电动机换向器制造提供借鉴。
1990年01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旭夫;
本文对TGB1A—110V/48 24 15V斩波器作了介绍,指出了该斩波器的特点,同时对斩波器的主电路及控制电路进行了较详细分析。
1990年01期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厚荣;
<正> 一、概述远红外加热技术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它是利用远红外幅射器,将一般热能转变为远红外幅射能,直接幅射到被加热工件上引起分子共振迅速升温,从而达到加热目的。远红外烘干炉是近年来用于代替电阻丝烘干炉解决电耗大这一问题的新型设备。远红外烘干炉具有幅射能量大、幅射范围广、幅射能力强、吸热转换效率高的特点。尤其对含水物质结晶水化物及各种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加热干燥效果显著。因此,采用远红外加热干燥技术是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的一项重要措施。针对远红外加热干燥技术的突出优点;结合我厂生产实际,设计研制了用于电力机车中小型配件砂型烘干的平面型远红外加热烘箱,此设备具有结构紧凑、保温性能良好、
1990年01期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世忠;
<正> 1.前言树脂浸渍玻璃纤维绑扎带(简称无纬带)用来代替反磁合金钢丝绑扎牵引电机电枢端部的技术,国外六十年代就得到广泛应用,国内采用这种技术也近20年。我厂于七十年代初开始应用以来,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合金钢丝,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牵引电机的可靠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对无纬带的性能进行全面的考核,因此有些情况没有充分掌握。无纬带性能有两项重要指标:组成成份和抗张强度。前者是判断工艺性能的重要依据;后者则反映无纬带绕制并固化成玻璃钢环后的强度,它不仅表示材料的内在质量,而且可以反映牵引电机电枢运行的可靠性,因此它是电机设计时选用无纬带的重要参数。过去由于缺乏抗张试验用辅助装置而一
1990年01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翘;吉兴仁;
厚度为0.8mm的1Cr18Ni9铬镍不锈钢,采用非熔化极氩弧焊,选择合理的焊接工艺,能防止晶间腐蚀,变形小,焊缝成型美观。
1990年01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仁观;
本文通过对引进刀具国产化工作的分析,归纳出刀具国产化的四种类型;并根据模块式工具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在引进刀具国产化的过程中,逐步对刀具实行模块化的设想。
1990年01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龚柏青;
<正> 长期以来,我厂生产的牵引电机由于环火等原因,致使补偿绕组两端产生变形,严重地影响了电机的正常运转。为提高产品质量,保证电机创国优,根据设计要求,我们研制了高强度玻璃纤维箍环——电机端箍。在研制过程中,曾出现一些问题,现着重介绍一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电机端箍分前、后端两种,其形状、尺寸如图所示。端箍的研制首先是选材问题。由于端箍的主要作用是阻止补偿绕组变形,因此对箍环的机械性能要求较高,尤其是抗拉强度。采用金属材料制做虽可满足机械性能要求,但因其导电、导磁而影响电机性能,增加了电机的故障率。通过比较我们选用了玻璃钢结构,即用0.17×25(mm)的无纬带缠绕在模具上,经烘焙固化而成。采用玻璃钢结
1990年0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自金;
为了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电力机车生产发展,自本期起连续刊登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8K型电力机车设计技术资料,供作新产品研制时参考和借鉴。
1990年01期 24-36+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约庚;周安平;邓跃;
<正> 三、Designer V-X应用在前两篇里,对CAD/CAM和DesignerV-X计算机系统作了一些基本介绍。从这一篇开始,将介绍怎样利用Desinger V-x计算机系统进行CAD/CAM 我们在前面曾经谈到过,完整的CAD/CAM系统至今仍无确切的定义。但是我们认为CAD/CAM系统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 a.零部件的模型设计(包括绘图、修改、更新、详图描述等) b.零部件的分析计算(包括动、静态分析,模拟显示等) CAD c.零部件加工工艺描述 d.零部件工艺审查、加工程序生成。CAM 有些人认为,应先进行CAM,然后再完善过渡到CAD。这种提法也不是无道理的,特别是在初期开发CAD/CAM系统时,在硬件尚未配置的情况下,是可以这样考虑的。
1990年01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济强;
本文介绍了企业中物资资金计算机管理的主要功能,分析了物资周转储备资金管理的主要模型和数据流图、HIPO图,探讨了加强物资储备资金管理及加速流动资金周转的主要途径。
1990年01期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道雄;程恩清;
<正> 1.前言关于铁道机车车辆用空气弹簧,一九五六年左右国铁由车辆厂和空气弹簧厂正式开始研究,最初是在晨风号特快和回声号电动车上装车使用。此后,装有空气弹簧的车辆数量不断增加,最近,大部分新造车都安装了空气弹簧,同时,空气弹簧的型式及其特性亦经过全面改进,现在,大多数无摇枕式车辆均采用空气弹簧,这是由于随着车辆高速化,要求车辆减轻自重,降低成本、无需维修等发展的必须结果。 2.空气弹簧的进展机车车辆用空气弹簧是与转向架的结构一并进行改进的,其型式大致可分如下四种 a.三层波纹管型空气弹簧(图1) b.单层波纹管型空气弹簧(图2) c.新干线膜片型空气弹簧(图3) d.无摇枕式空气弹簧(图4) 三层波纹管型空气弹簧也是从连结型变为自动密封型的,最初的结构只能适应于垂向变位,其后,根据转向架结构的改进,变为同时具有水平变位功能的三层波纹管型空气弹簧。
1990年01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正> 振动时效是一种先进的时效方法,它与热时效比较,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具有节约能源、节省投资和缩短生产周期等优点。为适应电力机车生产发展的需要,提高社会效益和技术经济效益,我厂加快了振动时效新工艺的研制。从1988年8月至1989年10月,工厂与驻厂验收室一起会同湖南省机械厅、湖南大学和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对SS_3型电力机车转向架构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振动时效工艺试验研究和残余应力测定,完成了构架振动时效工艺参数优选,振动前与振动后焊接残余应力和热时效前与热时效后焊接残余应力测试工作。测试报告的数据表明,构架经振动时效处理,焊接残余拉应力平均值降低57%(四个振动点)和85.97%(六个振动点)。而经热时效处理的构架,焊接残余拉应力平均
1990年01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